English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betway唯一官方网站

党群建设

学习园地

身边事例:积极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14-04-17 00:00:00  浏览:

——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

原标题:积极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后,全国高校近期就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如何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

  记者:您认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意义与价值?

  郑水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一个社会最基本、起主导作用、长期稳定的价值观,是为一个国家全体国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架构。对于处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确立一套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承接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更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能为全体社会成员认可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更具特殊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和引领,没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揭示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对此负有重要责任。您认为,如何在高校中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

  郑水泉:高校知识、人才密集,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的责任。贯彻落实《意见》,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高校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增强主动性自觉性。高校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各种社会思潮在这里交锋较量,各种信息资讯在这里交汇扩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事关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各环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明确回答了高校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中把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是要发挥高校优势,深化理论研究,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依托高校人才聚集和学科齐全的优势,发挥大学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基本内涵与理论框架,深入研究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增强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

  郑水泉: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鲜明,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思想活跃,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比较强。增强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理论解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只有24个字,但内涵十分丰富,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网络交流、形势报告、座谈研讨等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讲清楚这些理念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从而为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二是要加强制度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中,转化到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是要加强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生化。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实践教育、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

  记者:《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在这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

  郑水泉:教师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师德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是好的,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好地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一些教师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师德相悖的问题。当前,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把握导向。高校要深刻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材编用、教学评估、教师选聘、科研立项、成果发布、考核奖励等各项工作和环节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明确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聘用、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切实把好政策导向关。

  二是要完善制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建设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定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制度规范,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教师师德的自律与他律结合,从外在的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师德需求。

  三是要营造氛围。要大力开展先进教师评选表彰活动,特别是要发现、树立身边的先进模范,使广大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以先进人物的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学习的榜样,扭转“重业务、轻政治;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努力形成见贤思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华侨大学华园大道旅游楼 邮编:362021 电话:0595-22690013 22693521(Fax) 邮箱:lyxy@hqu.edu.cn 版权所有 1996-2016 必威·BETWAY(西汉姆联)唯一官方网站 闽ICP备11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