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betway唯一官方网站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谢朝武在6月30日《中国旅游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暑期旅游应注重安全防控》

时间:2014-07-01 00:00:00  浏览:

    加强对重点隐患、重点事件、重点人员和重点活动的安全防控,有利于减少暑期旅游安全事件、降低旅游安全损失,促进暑期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谢朝武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30多亿人次的国内旅游者既成就了国内旅游业的繁荣,也给我国旅游业的安全运行带来巨大的挑战。虽然我国旅游安全事件发生率极低,但由于旅游者数量较为庞大且持续增长,因此旅游安全事件的绝对数量也较为惊人。每年暑期是传统的旺季旅游时段,加强这一时期的旅游安全工作,加强对重点隐患、重点事件、重点人员和重点活动的安全防控,有利于减少暑期旅游安全事件、降低旅游安全损失,促进暑期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为做好暑期旅游安全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暑期旅游安全应加强对重点风险隐患的监测。在我国,台风、暴雨、雷电等突发气象因素是导致旅游行程取消、造成突发灾难事件的重要原因。例如,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概率较高,这可能导致北方的干旱和南方的雨涝,这既会影响各地的旅游活动,也可能造成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较为严重的安全事件,威胁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各地应该加强对气象等风险因素的监测,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提前做好安全预案。对于在境外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也应该加强风险隐患的预控、预报和警示,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地区要加强安全干预,杜绝冒险出游,以减少出境旅游安全事件。

    第二,暑期旅游安全应加强对重点事件的治理。登山、涉水、自驾游等具有探险性质的旅游活动在暑期会大大增加,这些存在一定风险的旅游活动可能诱发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例如,暑期漂流安全事故是高发类型的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害后果往往也较为严重,死亡事件常常发生。登山活动则常发生旅游者摔伤、撞伤和坠落事故。由于气温升高,食物容易变质,因此暑期的涉旅食物中毒事件也常常发生,严重影响旅游者的身体健康。气象问题导致的航班延误常导致旅游者与航空企业的情绪对立,部分延误容易发展成群体性事件,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于出境旅游活动而言,在欧洲应注意预防偷抢行为,在东南亚应注意登革热等疾病疫情,并防范绑架抢劫事件。此外,暑期交通事故也是发生率较高的安全事件。上述事件都是暑期旅游安全工作中需要重点予以防控的事件类型。

    第三,暑期旅游安全应加强重点旅游群体的保护。从旅行社责任保险的统保出险案例来看,儿童是暑期旅游安全事件的重要发生对象。由于暑期旅游活动中儿童的数量较大,他们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也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因此在一些常规的旅游活动中也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件,比如在酒店和餐饮场所被烫伤,在人群中和山地奔跑时容易撞伤、摔伤、擦伤等。受高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残障旅游者、女性旅游者和老年旅游者较容易发生中暑现象,在高原地区则较为容易发生高原反应和基础性疾病的发作。因此,针对这些特殊类型的旅游者群体,应该加强安全防护和保护,要从安全警示、设施防护、人员引导、特殊救援等多个层次加强安全治理,提升旅游安全防控能力。

    第四,暑期旅游安全应加强对重点旅游活动的管理。暑期是旅游活动的高峰,各地经常举办各种旅游促销活动、营销事件、节庆活动等,以吸引旅游者,增加旅游人气。群体性、集聚性的旅游活动伴随着大流量的旅游者集聚,容易引发踩踏挤压事件,也容易导致群体性的行为冲突。因此,对各类重点旅游活动、节庆活动等应该加强安全预案的建设、重视活动场地的安保、强化活动秩序的安排,并在制度上、计划上和方法上加强创新,强化面向旅游者的服务意识,尽量提供公共安全服务,全面化解旅游风险隐患,提升对重点旅游活动的安全组织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以减少大型旅游活动的风险隐患和风险事件的发生。

    暑期旅游安全是考验各地旅游安全能力、检验各地旅游安全工作的重要标志。各地应加强对暑期旅游安全工作的组织安排,从日常预防、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加强旅游安全能力建设,加强对暑期旅游活动中各类重点因素的安全防控,未雨绸缪、充分重视、提前防控、全面保障,以促进暑期旅游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图为《中国旅游报》电子版截屏

相关链接:http://ctnews.toptour.cn/zglyb/html/2014-06/30/content_92212.htm?div=-1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华侨大学华园大道旅游楼 邮编:362021 电话:0595-22690013 22693521(Fax) 邮箱:lyxy@hqu.edu.cn 版权所有 1996-2016 必威·BETWAY(西汉姆联)唯一官方网站 闽ICP备11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